在河南地区的乡间,流传着“楝花开,吃烧卖;楝花转,吃碾转”的谚语。楝花大开之时,一地小麦由青变黄,此时离开镰割麦也就是十天半月,正是割新麦吃碾转的最佳时节。 碾转是中原地区流传的一种古老面食,直接用新鲜的青麦粒加工而成,浸透着缕缕麦香,凝结着民间智慧,堪称中原面食文化中的“原生态”。饥馑年代,在庄稼人的眼里,碾转不仅是一种珍奇美食,更是救命的接济食物。 俗话说:“好过的正月,难过的二月,水深火热是三月,见神见鬼是四月。”在过去,每到农历的三、四月份,是农家生活最难熬的时候,亦即“青黄不接”的时候。穷人肚子饿,急盼救命粮,等不及新麦成熟就割下一些青麦,做顿碾转,聊以充饥,然后磨镰上阵,大干一场。 所以在艰苦的年月里,倘若年景还不错,谁家要是割了未完全成熟的麦子做碾转,是要被人骂败家子的。 碾转虽然好吃但但一年中能够制作碾转的日子屈指可数,也就是麦熟前的几天。乡亲们都说“碾转好吃真难做,一碗碾转汗湿襟”,此话一点不虚。 做碾转的工序繁多,费时费力,把刚刚灌完浆尚未熟的青麦割下来,经脱粒、淘洗、去糠、汆炒等多道工序,往往需要全家上阵。全家老小合力完成多道工序后,最后用老磨盘将炒熟的青麦粒碾压成形,碾转才算正式做好。 刚磨好的碾转儿可直接食用,也可放入碗中加盐、姜、蒜、香油拌匀,也可掺入黄瓜丝、莴苣叶等拌食。拌好的碾转儿清香可口,风味独特。 如不愿凉吃,也可以用鸡蛋或肉末与其炒在一起,吃起来清新爽口,糯而筋道,令人齿颊留香。
因碾转儿是用刚成熟的麦粒做成的,所以更多地保留了新鲜小麦的原汁原味,是一切面条、馒头、大饼等各类面制品都不能相比的。新鲜的碾转带着天然的麦香,不粘牙,有韧劲,清爽爽,甜津津,香喷喷,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半饥饿状态的人们来说,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。 在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,碾转是一种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,只能在梦中一遍遍细细品味,慰藉心灵。 |